這些教案特別工整,一看就花了好多心思。 重慶晨報記者 楊新宇 攝
14日,蕭允徽教授展示他保存多年的老教案手稿。
  重慶晨報記者 王鑫 報道
  “7本重慶大學蕭允徽教授的手寫筆記,如印刷一樣工整,太震撼!”昨日,袁女士在朋友圈裡發出了這樣的感嘆。
  今年是重慶大學建校85周年,該校檔案館近期展出了部分教師的教案、科研日誌實物。其中就有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蕭允徽全手寫的《結構力學》教案本。印刷體一般的文字、不同顏色和粗細的線條繪製的插圖,如此認真的教案讓人贊嘆。
  “這樣的教案我第一次看到”
  蕭允徽的這套《結構力學》教案手稿包含7本相同規格的筆記本,由600餘幅黑板板書小樣組成。
  每一幅小樣就是他上課時,一塊黑板所要展示的內容。為了讓教案更加美觀,蕭允徽對版式進行了設計:把翻開的筆記本作為一個頁面,分為上下兩個部分(兩塊黑板),上下部分之間留5行,每一部分的板書只占11行,且空出首行和底行。
  “必須精確到每一個符號、每一組文字、每一根線條和每一種顏色的位置、比例和搭配。”蕭允徽介紹說,單是示意圖,就有多種線型和線寬加以區分。
  蕭允徽估算過,根據這份教案完善後出版的教材大約有110萬字。重慶晨報記者任意翻開了幾十頁教案,都沒有發現有錯別字或者是塗改的痕跡。
  前來參觀的大二學生張城說:“我還以為是打印的呢,仔細一看才發現是手寫的。這樣的教案我還是第一次看到。”
  4年時間完成這本教案
  昨日,蕭允徽在家中向記者展示了該套教案的老版本。“這些教案不是一下就編成了,前期經過了很多次的修改和完善。”今年75歲的蕭允徽頭髮花白,翻開他的老教案,字跡一樣工整,幾乎每頁都有修改的地方。
  1961年,蕭允徽從原重慶建築大學畢業後,一直留在學校,直到2006年才從校領導崗位退休。臨近退休時,他萌發了把多年使用的板書式教案整理成冊的念頭,“主要是想方便青年老師上課。”
  在編寫新教案時,蕭允徽有時要寫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才休息,花了4年時間,終於把《結構力學》教案全部完成。
  2006年8月,蕭允徽在原板書式教案的基礎上編寫了一套教材,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,同時向使用者提供教材電子版。該教材入選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國家級規劃教材。
  七成多老師用PPT
  如今,多媒體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課堂的主要手段,那麼手寫教案和板書還有必要嗎?
  昨日,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部分在校大學生,在看到蕭允徽的手寫教案時,他們都感到很震驚。
 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學生楊瑾暉說,給他們上專業課的教師年齡集中在40—50歲之間,也主要使用多媒體教學,“以PPT為主的老師差不多七成以上吧。”楊瑾暉表示,比起PPT,他更傾向於老師上課主要用板書。“我看PPT很容易走神,板書的話就不會,而且跟著老師的思路一起走,容易聽懂。”
  而據西南大學大二學生小譚介紹,她學的是文史類專業,幾乎所有的老師都使用PPT教學。小譚覺得大學課堂上有PPT就夠了,“快捷、高效,而且有圖片和其他視頻鏈接更生動活潑。老師上課也輕鬆一些,寫板書比較費時間。”
  蕭允徽曾任重慶大學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副組長。他認為,流利的口才、工整的書法、能繪出一幅幅精美的插圖,是他們那一代教師必須勤學苦練的基本功。而現在技術發展了,這些基本功不但不能丟,同時還要能熟練地製作併合理使用融圖、文、聲、像於一體的高質量多媒體課件。
  ▲
  微博互動
  @斯堪的納維燕:且不說蕭老師的觀點是否守舊,就這種工程師素養就讓人肅然起敬!
  @塞外北丐:來之不易,包含多少心血!
  @蘭櫻彥鑫:贊!有這樣的老師怎能不好好學習。
  @李準-建築結構:這一個彎矩圖一筆一划,得畫二十分鐘啊。
  @波紋涌動:用電腦完成這樣的教案,效率會更高一些,修改、演示起來也會更加方便。
  @Solar丶:記得上大學時候,老師點著PPT讀過去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05boowf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