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德良
  1月9日,中國社科院發佈了首部《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(2013)》。在對2012年133個國家的環境競爭力排名中,中國名列第87位。如果單獨看生態環境競爭力,中國排名倒數第九,為第124位;在空氣質量排名中,我國為全球倒數第二。(1月10日《人民網二手餐飲設備》)
  作為全球GDP排名年年攀升的全球第二大經濟蒸烤箱體,中國在環境保護上所面臨的問題確實讓人感到堵得慌。前不久,一份有關全球一千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顯示,目前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當中,僅有海南三亞能勉強擠入其中,且名次居後。毋庸諱言,環境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。
 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如今,這份由國內研究機構為主發佈的調查結果,從花店一個側面反映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,說明向綠色、低碳、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型,已是刻不容緩。
  環境問題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,嚴重影響著國民幸福指數的生成:一方面,因環境污染衍生的種種危害,沖蝕著公眾日常生活的化療飲食禁忌安全感,另一方面,生態環境的修複、保護,與民眾預期之間的差距難以得到有效縮小。
  環境與發展,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。決定環境好壞,生襯衫態優良與否的終究原因,是與發展方式直接關聯。
  今年,是全面深化改革的“元年”。改革,既意味著突破,也包含著糾偏與修複。
  轉變發展方式、實現科學發展,關乎國家、民族發展前途,是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涉過的“深水區”,必須啃下的“硬骨頭”。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,是以往粗放發展模式長期累積、沉澱的結果。同樣,破解這深層次問題的唯一齣路,只能用改革的手段和方式加以解決。
 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,發展仍是第一要務。只是我們急需的是一種綠色、低碳、可持續的發展方式,一種“既要金山銀山,又要綠水青山”的發展理念。實現這種轉變,需要我們把科學發展作為一種自覺行動。
  知恥而後勇,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應具備的責任與擔當。  (原標題:知恥後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05boowf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